1.历史大题、每次都是答不出重点、概括不好、哪里问题?

2.高考历史主观题: 分析原因类和影响类的怎么答?从什么方面?

3.历史大题的解题技巧

高考历史大题论述类,高考历史大题论题

一.什么是史观型历史试题?

史观型历史试题是指必须使用一定的史学方法和新课标要求的史学观点(史学范式)来解答的历史试题。

二.主要可运用哪些历史学方法、原则和步骤来解答高考历史试题?

1.历史史料(研究和认识历史所依据的材料)的分类

(1)按内容分类:

①文献史料:(以文字形式出现)例如:史书、档案、地方志、家谱、日记、笔记、近代以来的报刊、杂志等。

②实物史料:(以实物、物件的形式出现)例如:考古发现的遗址、墓葬、出土的文物、钱币、饰品、家具、近代的旧照片等。

③口述史料:(人们口口相传的资料)例如:神话、传说、史诗、民谣、近代以来的调查采访、回忆录、对话录等。

2.历史史料、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运用

(1)史料解释(对历史原材料的解析、阐释)。

(2)历史叙述(对历史人物的经历、历史事件的概况或发展过程的直接描述)。

(3)历史评价(站在历史的特定角度对历史事件给予较客观、公正的评价或议论)。

3.主要的史学研究方法

(1)史由论来、论从史出:这是历史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主要方式包括从材料出发、史实相互印证、甄别与辨伪、史论结合、左图右史、从历史材料中得出历史结论等。

(2)孤证不立:只有一个例子不能证明某件事情成立。

(3)二重证据法:即文献与考古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一方面运用“地下之新材料”与古文献记载相印证,但不是任何结论都需要考古学证明,考古学主要适用于远古时期没有文献资料的情况;另一方面,将正面史料与反面史料相互印证,从而得出符合实际的正确结论。

(4)“读史征信”:阅读相关史料,发现历史的真实。任何一个历史结论都必须有史料的支撑,而运用史料论证历史问题的前提是史料必须真实可靠。史料的有限固然成问题,而史料的真伪或时代性未规定清楚则危害更大,史料的不正确便会得出错误的结论,因而要做到“无信不征”。

(5)哲学思辨方法(即运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事物联系的普遍性、多因一果和一因多果、辩证评价、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偶然性和必然性、必要与可能、实事求是等一般性的哲学方法分析历史事件)。

4.史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1)史学根本原则与社会功能的统一。“求真”体现了史学的根本原则,“致用”体现了史学的社会功能。故强调史学根本原则与社会功能的统一。

(2)历史研究要尊重人类不同的文明成果。英国史学家汤因比指出:“我们必须抛弃自己的幻觉,即某个特定的国家、文明和宗教,因恰好属于我们自身,便把它当成中心并以为它比其他文明要优越。”对待人类文明,不能凭自己个人的幻觉,要尊重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文明。

(3)历史研究要与时代同行。李大钊在《史学要论》中指出:“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历史观,一时代有一时代比较进步的知识;史观与知识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历史事实的解喻自然要不断的变动。”

(4)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很多材料对同一事件的记录存在巨大差别,而导致双方记录差异的原因,不是因为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而是因为记录者站在不同的阶级和时代立场上。

(5)置于特定的时空考察、评价历史现象(历史主义的方法)。历史是不断发展的,历史评价也应按照发展的观点与时俱进。同一历史现象,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下对当时当地社会的影响是不同的,因而对同一历史现象与事件的评价在不同历史时期是不一样的。

5.史学研究的一般步骤

史学研究步骤一般包括问题形成——史料收集——史料整理——历史解释和评价等几个环节,一是围绕问题收集史料,二是针对问题解读史料,三是根据史料论证问题,四是依托史料重现和评价历史现象等。要求学生要学会辨析史料和具备对历史问题的实证与想象能力,然后作出正确的判断。

三.新课标要求的主要史观(史学范式)及答题方法

(一)唯物史观

1.唯物史观的主要观点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灵魂,是史学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基本方法,这也主要使用了哲学思辨方法。

(1)生产力的推动作用:生产力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生产工具。进入工业社会,生产工具主要表现为科技的进步;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关键。

(2)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是指与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相适应的,在一定历史阶段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上层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观点,以及同这些观点相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设施的总和。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3)人民群众及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以人民群众的作用为基础的。任何一个历史英雄人物的产生都是时代造就的,是时代的必然,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时势造英雄”。

任何一个历史人物的活动及其作用都受着历史发展规律即必然性的支配,而不能违背历史发展潮流,个人的作用无法改变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个人只能顺应历史的发展。

(4)继承和发展: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应该是批判地继承,在继承中发展:

第一,批判不等于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全盘否定,之所以要批判地继承,是因为历史文化遗产往往存在时代和阶级的局限;

第二,继承是为了发展,批判地继承和吸收传统文化遗产与外来文化,推陈出新;

第三,以古鉴今,总结历史,吸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联系现实,面向未来,发展民族文化;第四,反对绝对的否定与绝对的肯定。

(5)原因和结果:①一因多果,即一种原因引起多种结果。②一果多因,即一种结果是由多种同时起作用的原因所引起的。③互为因果,即同时存在历史整体中的多种因素的互相作用,更多地存在于历史的横向联系中。

(6)现象和本质:现象是指事物的外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的外在体现;本质是指事物的根本性质,是组成事物的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本质决定现象。

(7)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决定次要矛盾,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矛盾解决了,次要矛盾也就迎刃而解。通过分析社会矛盾的存在以把握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方向,全面理清一个历史时期的社会主要矛盾,就能把握这一历史时期的使命,就能把握这一历史时期的发展方向。

(8)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所谓必然性,也称规律性,是指在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注定要发生的、人的主观意志无法改变的趋势,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指在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的直接原因,不可能改变事物发展的总体趋势。

2.唯物史观题的答题方法

高考选择题或者非选择题中都隐性涉及运用辩证唯物史观判断、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考查。无论是显性或者隐性的考查,都有将辩证唯物史观作为分析评价历史的一种方法和标准,运用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审清题意和解答要求,根据题目的命题角度和解答方向确定运用何种史学观点和理论进行全方位的思考。

(2)平时学习中要多角度思考历史现象,注意储备常用的辩证唯物史观理论观点。

(3)注意看待历史问题的几种错误倾向:①否认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创造作用﹐把个别杰出人物夸大为历史主宰的唯心主义历史观——英雄史观;②任意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没有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待社会发展的进程;③完全肯定或者完全否定某一历史人物或历史现象,犯了全面论或以偏概全的错误等。

(二)革命史观

1.革命史观的主要观点

所谓革命史观,就是从现实革命斗争的需要出发,从革命者的立场与视野来研究和品评以往革命斗争史中的事件与人物的一种历史观。

革命史观范式作为中国近现代史学界从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占绝对主导地位的理论范式,其理论基础源于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根据这一学说,在阶级社会里,两大对立阶级之间的矛盾,最集中地反映了该社会发展阶段的基本矛盾,考察和研究阶级矛盾、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发展,便能把握住历史发展中最本质的内涵,揭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性。

2.革命史观题的答题方法:

解答此类试题,一是阅读题干情境,明确考查主题,充分挖掘题干情境所蕴含的有效信息,明确考查的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

二是运用革命史观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找出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三是从一个国家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角度理解历史事件的作用和影响;

四是切忌错误地运用唯心史观、英雄史观看待历史问题,犯以偏概全的错误,也不能任意夸大阶级斗争的作用,要立足于社会生产力的角度看待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

(三)全球史观(整体史观)

1.全球史观的主要观点

全球史观是将人类社会的历史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又称为整体史观。它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方面考查历史,认为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

(1)人类历史发展过程是从分散向整体发展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开始于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新航路的开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标志着其基本完成,当今经济全球化趋势迅猛发展则是世界整体发展的深入阶段。

(2)生产力的发展和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两条主线,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上的世界各地区交往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从分散发展走向整体发展的决定因素。简单地讲,整体史观就是要把握人类社会横向发展的历史进程,在这一进程中重视并强调交往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3)依据这一史观,世界历史绝不是所有国家、地区及民族和文化的总和,它所关注的是整个人类和全球整体,即要求从全球整体的大视角去研究世界历史。这一史学理念,打破了以往“西欧中心论”和国别史拼凑世界史的传统史学框架,从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和统一性来考查历史,全面探讨世界历史各个时期的时代特征、发展主流和总体趋势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关联和渗透。

2.全球史观题的答题方法

(1)高考对新史观的考查多是隐性考查,对古今中外历史上的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现象,从新史观的角度考查学生对其新的理解、认识,强化学生客观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高考命题多是运用图文材料,创设问题情境,考查考生多元化视角认识历史事物的能力;题型上,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有考查。

(3)涉及全球史观的题型要注意中外历史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联系,将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置于世界大背景下思考。

(4)理解整体史观、文明史观的内涵,运用多种史观解读历史主干知识,掌握历史的研究方法。

(四)文明史观

1.文明史观的含义及主要分类

文明史观,通常被称为文明史观研究范式,是研究历史的一种理论模式。文明史观认为,一部人类社会发展史,从本质上说就是人类文明演进的历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及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人类创造、积累文明的过程及其所获得的成果是历史的基本内容。

(1)从横向看,人类文明史的内涵包括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

(2)从范围上,人文文明史可以分成古希腊与古罗马文明、中华古代文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社会主义文明等若干文明。

(3)从纵向看,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采集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包括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工业文明时代(包括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2.文明史观题的答题方法

(1)“文明史观”构建中的正确态度:第一,文明史观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依据;第二,重视至今仍有重大影响的文明成果;第三,要正确评价各种文明成果,正确认识人类文明成果与代价的关系;第四,以文明类型作为基本研究单位,承认文明的多元性;第五,正确把握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第六,把中华文明纳入到世界文明中进行考察。

(2)文明史观下的文明是多方面的,既包括政治文明,也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同国家、地区具有不同的文明特征,决定了世界文明的多元化特点。复习备考时,一要注意不同文明类型的特点与主要成就,二要注意不同类型的文明之间的交流、借鉴、融合与碰撞。

(3)全部历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演进史。这是一种境界和高度,也是一种历史观。从人类文明演进的角度看历史是总纲;实事求是、注重实践是基本原则;强调生产力是评价的根本准则;辩证地看待成果与代价是一条重要的研究方法,也是尊重实践检验的结果。

(4)正确把握不同文明之间的关系。各种文明虽有强弱之分和大小之别,但没有优劣高低之别,都有不容忽视的历史价值。各文明也不是封闭的、隔绝的,各文明之间多以和平往来与暴力冲突两种形式发生交往,通过这两种形式,加快了不同文明间的整合,促使世界文明由分散走向整体,从区域走向全球。

(五)近代(现代)史观

1.近(现)代史观的概念、线索及类型

(1)基本概念:通常情况下,现代化有时候也称近代化。它是指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变迁的过程(传统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包括政治上的法制化、民主化,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到民主等;

经济上的工业化,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商品经济等;思想文化上的科学化、理性化;社会生活的现代化。现代化是一场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2)主要线索

①政治现代化主要指民主化和法制化进程,即从人治到法治、从专制政治到民主政治等内容。

②经济现代化主要指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即从传统农业到现代工业、从自然经济到市场经济等内容。

③思想文化现代化主要是指科学化和大众化进程。

④社会生活现代化主要是指城市化和社会组织整合化等。

⑤除物质生活的改善和提高外,其他还涉及教育现代化、军队与国防现代化、信息传播现代化、人口控制化、社会福利化等。其中,政治民主化进程和经济工业化进程是两个主要内容。

(3)近(现)代化模式的类型

近(现)代化模式是指各国现代化的发展道路或发展类型,具有多样性的特点,按照不同标准,可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①从现代化的动因和起步时间看,可分为:内源型现代化模式,即现代化起步的主要原因是该国或该地区社会内部经济、政治和文化自然发展的结果,如英、法等国的现代化。外源型现代化模式,即现代化起步是在外部因素的刺激下开始的,如美国、日本和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的现代化。

②从经济体制的特点看,可分为:市场经济模式,如英、法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计划经济模式,如苏联的现代化;混合经济模式,其特点是国家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在现代化过程中都起重要作用,如印度等国的现代化。

③从社会经济的性质看,可分为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又可分为苏联模式(即斯大林模式)和中国模式(即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模式)。

2.近(现)化史观题的答题方法

(1)准确理解近(现)代化

①现代化有西化内容,但不是完全西化。正确的心态是既要保留民族特色,又要向西方学习。

②现代化是一种历史进程,是动态的。只要在工业经济时代,现代化就在进行、就在变化。

③现代化是一种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④现代化并不等同于社会进步。作为一种历史进程,它也有消极的一面,需要人类在探索中纠正失误。

⑤建立民族独立国家是现代化的前提,民族独立是现代化的产物。

(2)如何运用近(现)代史观分析理解历史问题

①是运用近代史观从宏观角度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主要按照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和思想文化现代化的纵向发展历程认识历史发展进程。

②是从微观角度运用其基本观点分析重大历史事件。以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为例,从现代化的角度分析认识通商口岸、洋务运动、总理衙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事件。

可从是否有利于中国的工业化、市场化、民主化、法制化、城市化、科学化、教育普及化等方面进行分析,分析时应突出相应事件的主要方面,不必面面俱到。

(六)社会(民生)史观

1.社会(民生)史观的内涵及运用

(1)社会(民生)史观的内涵

①社会史范式主要指从社会的角度观察历史,着重研究历史的结构和进程,研究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人们的日常生活变迁的历史,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狭义的社会问题主要是指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社会习俗、思想观念等的变化;广义的社会问题包括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所有问题。

②社会问题的核心是社会保障或社会福利及其相关问题。社会问题具有广泛性、综合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其研究领域主要包括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史和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它认为历史应该是“所有人的历史”或称“社会习俗的历史”,强调历史研究不仅要“眼光向上”,关注“大人物”和“大事件”,还要“眼光向下”,关注“小人物”,关注与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其本质是大众化、生活化。

(2)社会(民生)史观的运用

①理解社会问题的范畴,明确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社会问题。如就业、社会保障、扶贫、教育、医疗、环保和安全等问题。

②梳理中外历史上有关社会问题:严重自然灾害时期的社会(即人与自然环境关系)问题;或战乱时期的社会问题,涉及人口迁移、社会动荡、政治等;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问题;城市化历程、人口暴增、环境污染问题等;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及习俗的变化,如与之相关的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人口流动史等。

③分析历史上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措施及影响。如统治者稳定社会的改革措施:美国罗斯福新政、苏联新经济政策、中国60年代初国民经济的调整等。

④重视历史上的社会问题与现实生活中的社会问题的内在联系。研究历史上的社会问题要突出如何借鉴或吸取历史上解决社会问题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来解决现实社会问题。

2.社会(民生)史观题的答题方法

(1)高考命题特别重视对中外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引发的社会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问题的考查,特别突出的是对下层社会诸多社会问题的考查,如社会变迁史、社会日常生活史、社会习俗史、家庭婚姻史、城市进化史、人口流动史、社会保障史、社会政策史、人与环境关系史等。

(2)命题方式上多以原始材料、个人所见所闻的记载等为载体,考查对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动引发的社会问题的理解认识,说明史学界研究的对象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到普通百姓的社会生活的转变。

(3)归纳古今中外历史发展进程中诸多历史事件或现象对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及日常生活的影响,分析人类文明进程中涉及人类的衣食住行、社会习俗、人与人之间关系等领域的变化,如古今中外服装的演变史、婚姻演变史、人口繁衍迁移史等。

(4)注意正确运用新史学观点、史学研究方法,特别注意从社会发展角度理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社会问题。

历史大题、每次都是答不出重点、概括不好、哪里问题?

六种题型

 1.叙述型

 从历史的角度归纳和综合历史事件(或历史现象)的过程(原因、经过、结果)或历史人物主要的活动。设问往往要求考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或者是直接从材料中提炼论点回答。

 题目中一般含有“简述”、“叙述”、“概述”、“试述”等提示语,回答时要紧紧围绕事件或者人物的主要活动,把散见于教材中的内容根据要求进行整理,注重考查对教材知识的再认再现和归纳总结。

 2.综合型

 把分散在教材不同章节、不同国度、不同历史时期但又有某种联系的历史内容融合在一起进行综合考查,它既便于考查学科知识之间的系统联系,又注重考查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从解答方法上看,多运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解答方法解题,是叙述、论证、分析、比较等的综合体。这种题型的突出特点是内容跨度大,能力要求高。

 3.说明型

 说明型是对事物的本质或者对事物(事件)进行分析说明。设问中往往包含有“试分析、试说明、表明、体现了、反映出”等词语。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作出正确阐释的能力和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4.比较型

 比较型是将有某种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历史事件(现象、人物)放在一起进行对比分析。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单项比较与综合比较、横向比较与纵向比较、求同比较与求异比较、定性比较与定量比较四大类。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考生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5.评述型

 评述型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行阐释、评判和估价,得出符合实际的理性认识。这种题型的要求一般是对历史事件(现象)和历史人物的活动,进行综合归纳,概要叙述,再依据当时的具体条件,给予历史唯物主义的评价。

 把不同要求的评述结合在一起,又可以分为:评价与叙述相结合成为评述型题;与论证相结合成为评论型题;与分析相结合形成评析型题。

 题目的提示语一般有“评述”、“试评”、“评价”、“评论”、“评析”等。评述时要注意结合时代背景,实事求是。

 6.开放型

 开放型试题的答案是开放的,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兴趣爱好、价值取向做出自己的选择。

 试题中一般有“你同意哪种观点(看法)”、“试谈谈……”、“你的认识(体会)是……”“你的认识”等。

 解题技巧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方法:

 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

 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

 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基本方法:

 注意四点:

 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

 二看改革的政策与措施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

 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

 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3.外显比较式问答题

 基本方法:

 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4.内隐比较式问答题

 基本方法:

 解答此类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

 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

 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5.比较项的确定方法

 基本方法:

 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

 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

 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的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

 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

 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

 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

 6.分析、评价中国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原因

 基本方法:

 分析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生产力因素,包括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改进,水利的兴修,天文历法的进步,劳动力的投入等;

 二是生产关系因素,包括新的生产方式的确立,土地政策的调整,农民起义对地主阶级的打击;

 三是上层建筑的因素,包括中央集权制度,重农抑商政策的保护与鼓励,宗教、文化制度对经济发展的反作用等;

 四是看对外关系与民族关系是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五是看社会环境因素,国家是否统一与安定;六是地理条件的因素等。

 7.分析经济特征型问答题

 基本方法:

 分析经济特征要注意三点:

 其一,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去揭示基本特征;

 其二,分析其特征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其三,揭示特征语言要精辟,高度概括,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8.历史问答题表述中的归纳概括方法

 基本方法:

 归纳和概括历史知识的能力是两种不同的历史思维能力。归纳指将众多或零散的或反复出现的历史史实,按其同类梳理,使之由繁杂到简约、由纷乱到条理、有个性到共性的认识;概括是把具有相同属性的历史事物联合起来,形成带有规律性的、普遍性的道理。归纳是概括的前提。

 9.开放性问答题

 基本方法:

 解答开放性问答题必须明确:重要的不是持何种观点,而是能有理有据的论证自己的观点,即论证是否符合逻辑,是否严密,材料与观点是否统一,理由是否充足。

 因此,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确定观点。其次,要通过对史实的概括提炼,来充分支持观点,尽量少漏观点支持点。第三,要做到史论结合,有论有据。第四,论述要全面,如该题在肯定积极作用的同时,要指出消极作用,切忌绝对化。

 10.如何解答主观题中”说明了什么“类型的问题

 基本方法:

 回答说明了什么,实际上是考查把握历史本质,揭示历史发展规律的能力。回答是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进行。

 (1)这种斗争的目的是什么?有何进步或倒退的作用?

 (2)这种斗争的失败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还是一种偶然?

 (3)如果是偶然,说明斗争的曲折复杂,而且要进一步创造条件;如果是必然则说明这种斗争的根本无法实现,是空想。

 11.分析历史事物、历史现象的背景

 基本方法:

 历史背景是影响、预示事物发展趋向的客观条件,是对导致历史事件发生的各个方面的因素进行概括总结,这些因素可能是显现的,隐现的。

 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历史因素方面:是否是历史发展的需要。现实因素:是否符合现实情况的需要。主观因素方面:是否是当事人主观愿望能够的需要。

 12.论述题的解答和史论结合

 基本方法:回答论述题一般有三个步骤。

 第一,判断是非,表明自己的观点。

 第二,列举史实,说明自己的观点。在这一步当中有注意将母观点(即总的观点)分解成若干个子观点,用所掌握的史实进行论证。观点的展开要有层次性,做到由表及里,有浅入深,环环相扣,逻辑严密。而每个观点都要有史实的支撑,做到史论严密结合。

 第三,要适当小结,升华观点。

 解题中的史论结合,主要是指要有适当的史实作为立论的基础,要有鲜明的观点作为立论的导向;坚持"从历史中来,到历史中去"的原则。"从历史在中来",就是从史实中提炼观点,”到历史中去“就是由观点驾驭史实,做到观点与史实的统一。

 13.评价历史人物

 基本方法:评价历史人物,实际上就是要评价其一生的功过是非。要正确评价一个历史人物,首先,必须全面把握其历史活动;

 其次,要按一定的标准和原则把这些活动分为积极(或进步、功绩)和消极(或、过错)两方面,对于有些历史人物,其活动呈现明显阶段性,所以还要分阶段评价;

 再者,评价的标准和原则有:

 (1)生产力标准;

 (2)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不同作用的唯物主义原则,不要夸大英雄人物的作;

 (3)阶级的观点;

 (4)时代的观点,即要把历史人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评价,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则肯定,反之则否定,同时注意不要用现代人的标准评价古人;

 (5)不要以偏概全;

 (6)客观公正,不要带感彩;

 (7)注意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学会自主概括和归纳材料的能力。

高考历史主观题: 分析原因类和影响类的怎么答?从什么方面?

一、熟练掌握解答历史问答题的步骤 1、审题。

认真审题、审清楚题,是做好历史问答题的前提。要使这个前提具备,就必须要弄清楚历史问答题的组成结构。一道完整的高考历史问答题,通常具备如下四个组成部分:

一是要解答的对象(或要解答的内容),即“要解答什么”,也可以简称为“解答对象”(或“解答内容”)。这一部分的关键词往往是“状况”(或“表现”、“内容”)、“原因”(或“背景”、“条件”)、“影响”(或“作用”、“意义”)、“评价”(或“看法”)、“异同”等等,一般比较容易判断出来。

二是要解答对象的主体,即要解答的对象归属于谁。譬如“××”的内容、“××”的原因、“××”的影响、“你”对?的看法、“××”和“××”的异同,等等。在问答题中,它与要解答对象的关系是最密切的。

三是限制条件,通常是时间、空间或方面的限制。因为历史学科涉及古今中外,几乎无所不包,一道高考问答题不可能将古今中外的所有事情都囊括进去,而必须是某一历史阶段(或几个阶段)、某一地区(或几个地区)、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的具体史实,否则的话,就不可能有一个明确的评分标准,从而无法对学生作出明确的评估。

四是解答方式,即对解答问题的方式的明确规定。往往表述为“简述”、“分析”、“结合史实说明”、“结合史实论证”,等等。

组成问答题的前三部分,只要有任何一个审错,都会导致答非所问,严重影响问答题的得分。而且,一道高考历史问答题所包含的问题往往不止一个,不同的问,解答对象往往不同,解答对象的主体以及限制条件则有可能相同也有可能不同,审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审清楚。至于第四个部分,如果被违背,则会被视为不按要求答题,也会影响问答题的得分。

下面试以两道高考题为例作详细的说明。

例12004年广东卷第30题:概括指出1949~1952年底、1956~1978年以及1978年以后三个阶段我国所有制结构的基本状况,并分析其对当时国民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

该题共有两问。第一问的解答对象是“基本状况”;第二问是“作用”;二者不相同。

第一问解答对象的主体是“所有制结构”;第二问是“其”,实际上就是指“所有制结构”;二者相同。第一问的限制条件包括:空间限制——“我国”、时间限制——“1949~1952年底、1956~1978年以及1978年以后”三个阶段;第二问包括:省略了的空间限制——“我国”;时间限制——“当时”(仍然是指“1949~1952年底、1956~1978年、1978年以后”这三个阶段)、方面限制——“对国民经济发展所起的”;两问的时空限制相同,只是第二问比第一问多了一个“方面限制”。第一问的解题方式是“概括指出”;第二问是“分析”;后者要求的能力层次比前者要高。

例22005年广东卷第29题: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以摆脱严重的社会危机。请问当时的社会危机有哪些表现?王安石变法涉及财政、军事、教育等多方面,请概述其中有关教育改革的措施,你如何看待这些教育改革的措施?

该题共有三问。第一问的解答对象是“表现”;第二问是“措施”;第三问是“如何看待”;三者各不相同。第一问解答对象的主体是“社会危机”;第二问是“教育改革”;第三问是“你”;三者也各不相同。第一问的限制条件是时间限制——“当时”(即宋神宗任用王安石变法时期);第二问也是时间限制,同第一问;第三问是方面限制——“教育改革”方面的;一、二问相同,第三问不同。第二问还规定了解题方式为“概述”;一、三问没有作出明确规定,事实上是第一、二问只要列出相关史实即可,第三问要答答题者的个人认识,其能力要求层次要高于前两问。

2、回忆、思考,列要点提纲。

审明题意后,即可根据题目的要求回忆教材相关内容(已知),从大脑储存的记忆中提取答案要点。如果教材中的知识掌握得不扎实,大脑中没有储存下相关的内容,则要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凭借对题意的理解自行组织答案要点。或者是该题的某些问题并不是教材中直接能够寻找得到答案的,那也需要答题者凭自己的理解来思考答案。

在回忆或思考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紧张回忆或思考下一个答案要点的时候,刚刚回忆或思考出来的前一个(或前几个)要点突然忘记了,即抓住了后者又忘记了前者,或好不容易想起了前者,后者又变得很模糊。这样不但心里会变得非常紧张,还会白白地浪费时间,严重影响答题。所以最好是边头脑中回忆或思考答案要点,边手头上记录每一点的关键词,并且将其标明序号。这样手脑并用,等到头脑中回忆或思考完了,手头上也就列出了一个初步的要点提纲。发现要点不够全面时,还可以及时补充,而且不用花时间再去想一遍已经想出来了的要点,这又节省了答题时间。因此,手脑齐动,边回忆思考边列提纲,是答好历史问答题非常有效的一个步骤。

3、按照逻辑关系,调整要点顺序作答。

历史问答题不但各问之间经常会存在逻辑关系,就是同一小问的要点之间有时也会有明显的逻辑关系。或者是时间方面要求由古至今,或者是范围方面要由小及大,或者

是要先整体再部分,或者是要先原因后结果,或者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或者是先内后外、先主观后客观,或是由重到轻、由主要到次要等等,不一而足。如果答题时逻辑混乱、因果倒置,或者顺序反转、颠三倒四,都会让人对你的逻辑思维能力产生怀疑,从而影响得分。所以在做好了上述两个准备性质的步骤后,在最后正式答题、呈现答案的这一步骤中,一定要注意先调整好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然后按照这种关系写出答案来。如:

例32001年全国“3+2”卷第36题:结合德意志完成统一建立帝国时的历史特点和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的政治经济状况,说明纳粹党上台执政的原因,并指出法西斯统治的具体表现。

该题的第一问“纳粹党上台执政的原因”,符合其限制条件“德意志完成统一建立帝国时的历史特点和20世纪二三十年代德国的政治经济状况”的多个要点,如以时间为依据,比较好的顺序应该是:①德意志帝国继承了普鲁士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②德国在一战中战败,受到战胜国的严厉制裁,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③当时执政的魏玛政府软弱无力;④受到1929~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严重打击,统治阶级倾向于建立独裁统治。

例42005年江苏卷第29题:唐太宗说:“汉武穷兵三十余年,疲弊中国,所就(成就)无几。“他又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据此回答:⑴就汉武帝对匈奴的用兵而言,唐太宗的评价是否符合历史事实?请具体说明。⑵简述唐太宗推行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的主要表现,并指出唐太宗与汉武帝在处理民族关系方式上的主要不同之处。⑶概括唐太宗推行这一民族政策所产生的历史影响。

该题的第三问“历史影响”,如果按照由先因后果、由小及大的逻辑关系来排列,比较好的顺序应该是:①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②有利于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③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④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即由管辖和交流推动了发展(因果关系),由边疆地区、汉族地区彼此的交流、发展促进了整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由小及大)。

二、深刻理解和全面准确把握教材内容

对教材内容的深刻理解和全面准确把握是答好历史问答题的基础,为此要特别注意下列三个方面的内容。

1、注重对知识点全方位的剖析和把握。

这是全面提高问答题答题水平的关键,高考题中对某一个知识点各方面具体知识的考察是非常普遍的。如:

例51994年全国卷第41题:墨子说:“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

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又说:“(战争)春则废民耕稼树艺,秋则废民获敛,……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不可胜数。”就上引言论,指出其思想核心,说明其社会根源,并分析其积极意义。(墨子的思想核心、社会根源和积极意义。)

例61995年全国卷第42题: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经历了哪几个步骤?每一步变革或调整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以及结果如何?据此,你认为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什么原则?(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四次变革各自的主要原因、核心内容以及结果。)

例72005年广东卷第30题:中国***在1953年、1958年和1987年提出和确立过不同的基本路线(或称总路线),请分别叙述其基本内容,并说明各自的主要作用或影响。(建国后中共三条基本路线、总路线各自的基本内容、主要作用或影响。)

2、注意教材中原因、影响、评价的论述。

这些在高考问答题中也是经常出现的,如上述例3中“纳粹党上台执政的原因”、例4中“唐太宗推行这一民族政策所产生的历史影响”、例5中墨子思想的“社会根源”和“积极意义”、例6中我国农村生产关系变革的“主要原因”、例7中基本路线的“影响”等。还可能出成难度较大的观点评论题,如:

例81992年全国卷48题: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娲》中说:“开元之始,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结合你对唐由盛转衰原因的认识,分析评论赵翼上的这一观点。

该题是围绕唐由盛转衰的原因而展开论述。唐由盛转衰的原因是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腐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重。如若对此不甚了解,此题便无从判断;或是自知赵翼的观点不对,但又因拿不出有力的证据而不知如何反驳。

3、适当的注重理论渗入。

例如例8就涉及到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和个人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等理论。如果忽视了这些理论,就失去了评析问题的最有力的武器,答案显得苍白无力。但也不能因此而大谈特谈理论,轻视相关的史实,否则就不是解答历史题而变成政治题了,答案也会变得空洞乏味。

三、注重答题规范化和培养书面表达能力

答题规范是高考的基本要求,也是平时应该逐渐培养起来的一种基本技能。历史问答题的答题规范,主要表现为“段落化、要点化、序列化”。段落化就是将答案分成几个段落,一般情况下该题有几问就分成几段,通常每一段落的开头由序号和每一问的解答对象的关键词来引导,有的时候也会由序号和限制条件的关键词来引导,各个段落要采用同一级别、逐渐增大的序号。如果一问之中有多个小问题,则可以将该问分成多段,

但序号只标在第一段关键词的前面,后面列段的关键词与第一段关键词左对齐即可。要点化就是将每一问的答案分解成几个要点,按一定的逻辑关系答出来,每一要点前通常也要标上同一级别、逐渐递增的序号,为了与各段的序号区分开来,要点序号的级别要比段落的序号低。段落化和要点化结合起来,就成了序列化。如例4中有三问,答案的格式就可以是:

⑴唐太宗的评价不符合历史事实。因为:汉武帝北击匈奴,解除了边患,有利于北方边疆地区的开发,有利于中原与北方边疆地区的交往和联系。

⑵主要表现:①打败厥后,不改变原有的部落组织、风俗,设都督府管辖;②任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③唐蕃联姻。

不同之处:汉武帝以战争政策为主;唐太宗以安抚(收服民心)为主。 ⑶历史影响:①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管辖;②有利于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③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④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书面表达能力差是思路不清晰的表现,而培养书面表达能力,恰恰又是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平时做题时就要用正确的概括、简练的语言做答,真正做到答题时得心应手、思路顺畅。

总之,答好问答题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也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只要真正读懂了教材、熟练掌握了正确的答题步骤、注意好答题的格式和文字表达,相信是一定能够达到理想的境界的。

历史大题的解题技巧

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原因广度:原因=主观(内因)+客观(外因)

⑴主观原因:事件发起、参与者内在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因素

⑵客观原因:自然、社会环境、外在各方面经济、政治、思想因素等

如美国独立战争的原因广度分析:(一)内因: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统一的市场等②政治:美利坚民族形成、资产阶级、种植园主阶级形成等③文化:统一的文化、民族意识觉醒等。(二)外因:①英国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②启蒙思想的影响等。

原因深度:原因:→直接→主要→根本

⑴直接原因:最直接引发事件的偶然性因素(导火线、借口等)

⑵主要原因:包括引发事件的主观、客观各方面重要因素

⑶根本原因:历史趋势(生产力发展、时代要求)+主观需要等

影响或意义=(国内+国际)(经济+政治+文化)+深远影响……

⑴经济影响=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结构+经济格局+……

如第三次工业革命影响:极大提高社会生产力;促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等等。

⑵政治影响=格局+制度+体制+政权+政策+阶级+民族+……

如十月革命的影响:改变世界政治格局;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无产阶级专政;鼓舞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标志着世界现代史的开端等。

⑶文化影响=思想+科技+教育+文学艺术+……

如两次鸦片战争的文化影响:“西学东渐”、产生“中体西用”思想、引进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发展近代教育、爱国主义文学兴起等。

历史是高考文综卷的重要部分,高考历史大题则是高考文综的重要得分点,那么,历史大题怎么答呢?有哪些答题技巧呢?那么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历史大题的解题技巧,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历史大题的解题技巧

1、答题的文字表达方式

基本 方法 :文字表达一要字迹端正、排列整齐、疏密得当;二要文句通顺、平实、语言准确;三要在形式上“三化”,即段落化,一问一段,简明直观;要点化,一个得分点一句话;序号化,不同的段和不同的句上标出不同的序号,做到条理分明,一目了然。

2、比较项的确定方法

基本方法:属于历史人物概念的可分为国籍、时代、称谓、主要活动、评价等要素。属于历史事件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空间、主体、经过、意义等要素。属于历史现象概念的历史在诸因素与历史事件的诸因素基本相同,但要把经过改为主要内容或主要表现。属于历史制度概念的可分解为背景、时间、制定者、主要内容、评价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的知识可分解为革命任务、组织与领导、斗争纲领、主力、方式、性质结果等因素。属于历史革命结果及影响的知识结构有包括进步性、局限性等。

3、如何分析变法或改革成败的原因

基本方法:一是看当时历史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改革或变法是否符合历史潮流和趋势。二看改革的政策与 措施 是否正确,是否得以有效贯彻。三看新旧势力的力量对比。四看改革者的素质如何。

4、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思路

基本方法:外显比较式问答题的特点是比较的范围具有确定性。解答时要认真审清比较对象比较项、限制条件,分析问答题要求与课本知识的关系,然后按设定的项目之间的逻辑关系。

5、内隐比较式问答题的解题方法

基本方法:解答此类内隐式比较问答题,关键是根据题意,比较对象做具体分析,自己设法确定比较项。如果是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比较,比较项一般从背景、原因、过程、特点、结果、影响和性质等方面确定;如果是历史人物,比较项一般从所处时代、所处阶级、主要功绩、局限性、历史地位、影响评价等方面确定。

高中历史大题怎么答

首先是扣题,最好把题目材料中你做认为的关键词都划下来,然后根据这些关键词逐一筛选作答。在答题的时候注意有序性,先答最本质的(得分关键),再答次要的(可遍地撒网,注意广度为先,再追求深度)记得结合材料。

另外还要注意题目分值→此项适用所有文科大题。两分少答,点到本质即可;四分略微扩充;六分、八分、十二分,尽量多答

再者就是掌握一些语料,就像万能金句这类的,实在不知道答什么也不要空着,把 句子 搬一点上去,说不定能踩点给分。

问答题,则更需要你的思考与分析能力。不要指望考卷上的题目是你曾经见过的,更不必费心去背某道题,只要掌握了方法,问答题也是很好解决的。首先是分析。通过回想老师在讲这部分内容时的介绍,尽量从更多的角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不要担心想太多,只要你觉得有道理的,都有可能是正确的。更何况现在的考试一再强调“要鼓励学生自由发挥,要有创新,有自己的观点”,所以你就要尽可能地多想一些。

其次是表达。最好是分条阐述,一点写一两行,不必太嗦,关键是把要点写出,因为评卷时也是按点给分的,写得太多,一个要点绕了好几个弯才讲完,不仅会喧宾夺主,使老师因找不到要点而扣分,还会浪费许多时间,以致来不及做完考卷。在分条时也有一个技巧,即根据所给的分数决定要分几条。一般一个要点是两到三分,如果一道题是八分,那么很可能它的要点就有四个。

高中历史大题注意事项

一、书写到位

要求用楷体或行楷体书写文字,不要用草体书写,一笔一划、减少连笔、工整清晰,自然爽心悦目;用笔、用墨也很重要,高考要求用0.5mm黑色签字笔,因此平时做题训练尽量靠近高考要求,不要用铅笔、亮度太低的蓝黑墨水、蓝黑色圆珠笔也少用。

历史客观题目前都采用涂卡答题,我们在训练中应选用合格的2B铅笔涂卡,这样能很好地掌握这种铅笔的特性,以免上考场出现折断铅笔芯,涂得太轻、太重等不利现象;考试书写中千万不能出现错误字,否则会大煞风景,影响阅卷者对你的印象。

二、格式到位

文科书写的规格式样是统一的,语文考试中 作文 格式应运用到历史学科作答中来。答题应分段,每个自然段起笔必须空两格,一行书写不尽的文字转行应该顶格继续书写,不能象做豆腐一样,四四方方一大块,不知头绪;每段字里行间要均匀大方,标点符号也要准确清晰,不能从头至尾只用“圆点”符号;同时,另一个极端也是错误的:有些同学将一道题的答案没头没脑地分成八段、十段文字,“豆腐块”变成了“面条”,这显然是逻辑混乱的表现。

三、层次到位

层次是说话、作文内容的次序,层次到位是正确分段的前提保证。每个历史问题的解答总有主要线索,有的按时间划分若干阶段,有的按地点划分几个地域,有的按社会结构分为政治、经济、思想 文化 等层面,有的须要按因果关系进行从因素到结论进行论证。

历史大题的解题技巧相关 文章 :

★ 历史大题解题技巧

★ 问答历史大题该怎么做

★ 高中历史大题答题技巧小方法

★ 做历史大题技巧及思路

★ 做文综历史大题技巧及方法

★ 高中历史综合题解题技巧和思路

★ 高中历史大题答题技巧

★ 高考历史大题答题技巧

★ 做文综历史大题技巧有哪些